設備管理的重要性
蔡紅斌
一個企業的生產設備,不僅要求具有生產所需的良好功能,還要求設備在長期使用中能夠保持這些功能,準確、安全、可靠地運轉,不出故障,這就是設備的可靠性問題。可靠性是指系統、設備或零部件等,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
設備的可靠性與設備的經濟性是密切相關的。從經濟上看,設備的可靠性高就可以減少或避免因發生故障而造成的停機損失與維修費用支出。但是設備的可靠性并非越高越好。因為提高設備的可靠性需要在設備的開發、設計、制造階段投入更多的資金,受到其制約。因此,不能片面追求可靠性,而應全面權衡提高可靠性所需的費用開支與設備不可靠造成的費用損失,從而確定最佳的可靠度。
可靠性工程與設備管理有著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可靠性工程以系統、設備及其零部件作為研究對象,而現代設備管理則以可靠性工程作為自己的主要理論依據。可靠性是設備的一項基本性能指標,可靠性工程為設備管理提供了科學的管理方法,可靠性管理是設備綜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靠性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首先,設備的可靠性與維修性涉及設備從規劃、設計制造、使用維護到修理、改造等壽命周期內的各個階段,因此,對設備的可靠性管理也必然是貫穿設備全過程的綜合性管理;其次,這些不同階段的管理內容,一般都涉及企業內不同的專業管理部門,因此,開展可靠性管理還必須加強有關部門的橫向聯系與協作;第三,設備的可靠性管理涉及企業的高層領導和設計、制造、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等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直到廣大操作工人、維修工人,因此,可靠性管理也是一項全員性的管理。
設備的規劃階段:調查同類設備發生故障的案例與數據;明確用戶對設備功能的要求;分析設備的使用環境與條件;構思設備的基本結構;提出設備可靠性的量化目標。
設備的設計階段:全面權衡設備的成本與效益,制定可靠性、維修性的目標值,在此基礎上確定設計方案;合理分配組成設備的各部件、零件的可靠度,部位越重要的其可靠度應越高,使用條件苛刻的地方應加大安全系數,降低使用應力;對關鍵部位采用“冗余設計”,即額外增加一套平行功能的備用機構;充分考慮人機因素,操作動作符合通常習慣,指示裝置使人容易看清、聽見,并設置聯鎖機構防止人為誤操作;故障部位易于觀察、接近,拆卸方便,零部件的標準化、通用化程度高;組織設計、制造、使用、維修等各方面的專家與用戶代表對設計方案的功能、可靠性、維修性、經濟性、安全、環保等有關要素全面評審,力求制造之前加以改善。
設備的制造階段:進行可靠性試驗——在裝配之前對構成設備的零件、元件或材料進行篩選,事先剔除不良元器件;裝配后測試其動作,剔除不良品,經過嚴格調試排除設備的初期缺陷;嚴格“變更管理”,保持設備制造過程中的質量穩定;并要做好使用后的數據收集、分析和信息反饋。
設備的使用維修階段:進行可靠性預測——根據設備組成要素的功能,工作環境與條件以及抽樣試驗的數據,測算各零部件及整個設備系統在給定時間內的可靠度;開展故障統計分析——客觀真實地統計故障數據,有利于查找故障原因,掌握故障機理,揭示故障規律,從而縮短故障診斷時間,減少或避免故障損失;深入分析現有設備的可靠性和維修性,為本企業設備的技術改造和選型、購置積累資料,向設備研制單位反饋信息,幫助他們提高設備質量;根據對設備的故障統計分析和可靠性計算,合理選擇維修方式,確定修理周期。